不良水质的形成机理危害及对策


1、黑褐色或酱油色

    鱼虾的放养密度过大、残留的饵料或粪便积累过多、不常换水、池底长期酸化或老化、养殖中后期大量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增加,使褐藻、鞭毛藻及裸藻大量快速繁殖,这是发生黑褐色或酱油色的主要成因。

    主要危害:此水质为酸化水质,水中氨氮、亚硝酸盐、藻毒素等指标偏高,虾容易产生水质性应激反应。

调控方案:①抽去底层水,约占池水的四分之一,使用底改立得改底;②第二天上午8—10点用解毒益水爽+促肥,有条件的搭配20斤磷肥,全池泼洒,2—3天可见到水色有明显改善。

2、白浊水

    此种水色为最坏的水色。以肉眼即可看到悬浮于水中的无数小白点,这些小白点多为浮游动物,在静止或无风的水面,常可看见这些生物聚集于此,以丝状漂浮、或旋转。其主要种类为原生动物的绒毛虫、轮虫、聚缩虫等,形成白茫茫一片,被称为“白露水”。
    主要危害:快速吃掉水体中各种浮游藻类,并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致使池虾极不安定,是虾游塘的主要成因之一。当原生动物绒毛虫大量繁殖时,这些绒毛虫常侵害到体质较弱的虾或病虾。另外,白浊色水含有丰富的有机物杂质,为各种致病菌提供了大量繁殖的机会。
调控方案:①第1步,泼洒立克净伊微乳,杀灭水体过多的浮游动物;②第2步,泼洒杀虫药后抛撒固氧或固粒氧,并打开增氧机,防止缺氧;③第二天有条件的可进水10厘米左右,泼洒生物有机肥或促肥,3-4天后水色会明显改善。
3、深绿色
    水体绿藻老化、衰败,呈胶体悬浮状居多,且裸藻类大量繁殖,此水在下风处常常形成一层油状绿膜。
    主要危害:水体PH值偏高,氨氮、硫化氢容易超标。
调控方案:使用益水清或应激解毒安进行全池泼洒,同时配合底改立得改良底部,可以使水色清爽发亮。
4、蓝色水或蓝绿色水
    多见盐度较低或淡水池塘,由于氮磷营养失衡,致使微囊藻或蓝藻大量繁殖,严重时,水面上呈现一片象豆花状绿色泡沫。
    主要危害:该藻类死亡后,水体容易缺氧,在水体中易产生甲烷等有毒物质;对虾容易形成软壳虾,且软壳症发生率较高。
调控方案:可在下风口蓝藻富集处使用蓝光1号兑水喷洒,第二天使用益水宝竞争性抑制蓝藻的产生。
5、“泥皮”水
    是以藻类尸体、有机腐质和多种原生动物等混合而成。
    主要危害:白天光照时则浮上水面,阻隔水体与空气间的物质交换;夜晚则沉入水底,阻隔底质与水体的物质交换,影响水产动物的正常摄食和生长;此外,这种水体容易引发寄生虫和致病菌大量繁殖,引起水产动物发病。

调控方案:①在台风、暴雨来临前预防性使用牛磺应激消或富多威;②使用三效底改、底改立得或底质净全池抛散,净化水质、提高底部溶解氧;③次日,使用益水宝等微生物制剂分解有机质;④天气晴好时,泼洒促肥+解毒应激宝,培肥水质。

相关技术交流


【防控坚守】抗击非洲猪瘟,我们在行动!

自今年的8月初,我国发现首例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East African Swine fever, ASF)疫情后,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农业农村部已通报的非洲猪瘟疫情已蔓延至11个省份,多达四十多起。此次疫情除了给老百姓带来一定恐慌外,受打击的还是肉猪养殖户。


【突发疫情】国内首例万头存栏猪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请认真执行猪场消毒程序!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10月15日发布,辽宁省锦州市、盘锦市发生3起非洲猪瘟疫情。


非洲猪瘟成灾引起巨大恐慌

今年8月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在这短短的一个月内已涉及6省14起,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恐慌。非洲猪瘟也从开始的单点爆发进化到区域性爆发,如何防止非洲猪瘟继续蔓延从而减小经济损失,成为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


如何正确面对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East African Swine fever,ASF),又称东非猪瘟或疣猪病,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型高度接触性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