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节常见鱼病的防治建议
发布时间:
2018-05-10 09:48
冬春季节水温低,鱼类活动不旺盛,一些养殖户朋友认为鱼类不会发病,忽视鱼病防治工作,其实有许多病菌寄生虫适应低温环境并大量繁衍传播疾病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在冬春季鱼种、成鱼因为停止摄食,体质较弱,对致病因子抵抗力相对较差,且冬春季水体分解代谢速度很慢,也很容易造成池底有毒有害物质积累,对水产动物造成刺激导致鱼病的发生。因此,积极做好冬春季节鱼病预防工作,可以减少鱼病的发生,为全年的养殖打好坚实的基础。
冬春季鱼病的特点:一是由于分塘、放养等操作,造成鱼类损伤,为细菌侵入开辟了通道。这类鱼病主要有水霉病、竖鳞病和烂鳃病,另外,赤皮病、疖疮病、打印病也会发生。二是春季鱼种经过越冬,体质较弱,而此时某些寄生虫大量发生,会侵袭鱼类,其途径一种是侵入鱼鳃,引起发炎,鳃丝腐烂,如隐鞭虫病、口丝虫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和斜管虫病等。现就冬春季常见养殖问题与读者一起讨论,希望对养殖有一定的帮助。
水霉病又叫肤霉病,在我国淡水水产动物的体表及卵上发现的水霉共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棉霉两个属的种类。水霉广泛分布于淡水水域中,适温范围广,对水生动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凡是受伤的均可感染,冷水性鱼类、鲤科鱼类、鳝鱼、河蟹、鳖、蛙等对水霉都具有易感性。防治建议:除去池底过多淤泥,用生石灰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鱼种下塘前可用5-10ppm“渔丰碘”溶液浸泡10~15分钟。水体中防治水霉可用“亩亩安”一瓶一亩,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赤皮病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症状表现为病鱼体表充血、出血发炎,鳞片疏松,局部脱落,尤以身体两侧、腹部更为明显,鳍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边缘色淡和蛀鳍。水温低时继发水霉病,水温超过25℃以上继发溃疡病。防治建议:若鳃部和体表有寄生虫,先用“立克净”、“伊微乳”、“高效氯氰菊酯溶液”或“祛虫安”等杀虫。然后可用“菌毒克”、“复合碘溶液”、“溴氯海因”等全池泼洒,连用2次。同时添加“渔氟康”+“泰利维”拌料内服,连用4-6天。
斜管虫病是一种由纤毛虫引起的疾病,该虫体繁殖温度为12~18℃,最适温度15℃左右,当水温低至2℃时还能繁殖。寄生在鱼体表及鳃上,少量寄生时对鱼危害不大,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皮肤及鳃产生大量黏液,导致组织受伤,呼吸困难。在鱼种、鱼苗阶段特别严重。防治建议:越冬前可用“纤虫灭”或“纤必克”将鱼体的病原体杀灭,同时尽量缩短越冬期的停食时间。水体有机物丰富,水质恶劣时,可用“益底活水爽”、“福底康”或“三效底改”进行少量多次的改底,可有效减少纤毛虫的滋生。
小瓜虫病的病原为多子小瓜虫。多子小瓜虫幼体钻入鱼体体表上皮细胞层中或鳃间组织,刺激周围的上皮细胞而增生,从而形成小囊泡。在其中发育成为成虫,然后离开宿主,形成包囊。虫体大量寄生时,鱼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无数白色小点,最后病鱼呼吸困难挣扎而死。诊断方法:鱼体表形成白点的疾病,除小瓜虫外,还有粘孢子虫病、打粉病等多种病,所以最好是用显微镜进行检查。成虫大核呈马蹄形或香肠型,幼虫大核呈椭圆形或卵形。防治难度:因为常规杀虫药很难穿破小瓜虫包囊,而小瓜虫幼虫一旦钻入鱼体表上皮细胞层或鳃间组织,则刺激周围上皮细胞增生,形成小囊泡,在其中发育为成虫。所以外用药物很难将其杀死。防治建议: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环境,增强鱼体抵抗力,是预防小瓜虫病的关键。据报道,鱼类被多子小瓜虫寄生后,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且至少可持续八个月。2、池底清淤,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因为小瓜虫形成包囊后是沉于池底,所以可常使用“福底康”、“底质爽”改良底质,抑制包囊破裂后的幼虫活动。4、对还未感染鱼体的幼虫可用“立克净”一天一次,连用两次。再用“菌毒克”,连用2~3次。5、内服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可以增强鱼体自身对小瓜虫的免疫力,也能有一定效果。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技术交流
自今年的8月初,我国发现首例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East African Swine fever, ASF)疫情后,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农业农村部已通报的非洲猪瘟疫情已蔓延至11个省份,多达四十多起。此次疫情除了给老百姓带来一定恐慌外,受打击的还是肉猪养殖户。
今年8月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在这短短的一个月内已涉及6省14起,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恐慌。非洲猪瘟也从开始的单点爆发进化到区域性爆发,如何防止非洲猪瘟继续蔓延从而减小经济损失,成为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East African Swine fever,ASF),又称东非猪瘟或疣猪病,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型高度接触性传染病。